• 名称:中医基础理论-北京中医药大学-精品课
  • 分类:中医治疗
  • 观看人数:加载中...
  • 时间:2023-12-22 11:30
绪论

一、中医学,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,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 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、诊断、治疗、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。

二、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‘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 以整体不雅观念为指导思想,以脏腑、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神等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,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,包罗理、法、方、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。

三、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。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 《伤寒杂病论》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医学专著的问世,标识表记标帜着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形成。

四、经历:

1、殷商时期,药物已相当 丰富,并且在医疗实践中将 “毒药”应用于治病;

2、西周时期,医家不仅为 疾病确立了专门病名,还提出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

3、春秋时期,秦国 医和提出“六气致病”理论,开创了中医病因理论的先河

4、战国时期,扁 鹊仓公等专业医生出现,确立部分疾病的诊断方法,医学知识传播更加 广泛。如 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记载扁鹊诊病已能 “把脉、望色、听 声、写形,言病之所在”,说明 “四诊”方法已基本形成

5、《吕 氏春秋》记载文贽用激怒方法治愈齐闵王的忧思病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 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,《五十二病方》记载了103个病名,涉及内、 外、妇、儿、五官等范围,并记载247个药名、283个药方,说明战国 时期的医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。

战国至秦汉时期

6、(1)《黄帝内经》 简称 《内经》,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 作。本书分为 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部,共18卷162篇,约成书于战国 至秦汉时期,全面运用气、阴阳、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, 深刻探讨当时哲学领域中天人关系、形神关系等重大命题,阐明中医学 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养生的原则和方法;研究人体的结构、生理、病因、病机、疾病的诊断、治疗与康复等问题,不单为构建中医理论奠定基 础,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继续发展的基石。

7、《难经》 又称 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,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 编撰而成,约成书于东汉,传说为秦越人所作。寸口脉诊”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 见;对藏象理论中命门、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

8、《伤寒杂病论》 张机 (字仲景)所著,成书于东汉,为中医 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。经晋·王叔和整理,分为 《伤寒论》与 《金 匮要略》两部。《伤寒论》创造性提出 “六经辨证”理论,对外感热病的 发病因素、临床表示、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等,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 析论述;《金匮要略》以脏腑论内伤杂病,对以内科为主兼及妇、外科 的40余种疾病的病因、病机、诊断、处方、用药等都有详细记载

9、《神农本草经》 简称 《本草经》或 《本经》,成书于东 汉,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。《神农本草经》集秦汉时期众多医家搜 集、整理、总结药物学经验成果的精华,全书载药365种,按照养生、 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,上品之药无毒,主益气;中品之 药有毒或无毒,主治病、补虚;下品之药有毒,主除病邪、破积聚。据中药功效分为寒、凉、温、热四性,以及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, 为中药学 “四气五味”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。书中明确 “治寒以热药, 治热以寒药”的用药原则。该书提出单行、相须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恶、相反、 相杀等 “七情和合”的药物配伍理论,为中药组方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。

魏晋南北朝、隋唐至五代

1、《脉经》 晋·王叔和著,成书于公元3世纪,为中医学第一部 脉学专著。本书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浮、芤、洪、滑、数、促、弦、紧 等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鞭策了寸口脉诊法的遍及应 用。

22、《针灸甲乙经》 晋·皇甫谧著,成书于公元259年,为中医学 第一部针灸学专著。

3、《诸病源候论》 隋·巢元方著,成书于公元610年,为中医学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。疥疮是由疥虫所致;“漆疮”的发生与体质有关;某些传染病是由自然界 的 “乖戾之气”引起。

4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与 《千金翼方》 唐·孙思邈著,成书于公 元652年和682年,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。两书关于脏腑之 论、针灸之法、脉证之辨、食治之宜、养生之术、备急之方、病证诊治 等内容,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;提出 “大医精诚”为医学道德准则 和追求的境界,开创了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。

宋金元时期

1、南宋·陈言 (字无择)著 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 (简称 《三因 方》),据张仲景 “百般疢难,不越三条”的论点,结合临床实践与 《内经》有关论述,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

2、金元时期的刘完素、张从正、李杲、朱震亨,后人尊称为 “金元四 大家”,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,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 的作用。

刘完素 (字守真,后人尊称刘河间):主张火热论,提出 “六气皆 从火化” “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”为外感和内伤疾病的主要病机,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,后人称为 “寒凉派”。代表著作有 《素问玄机原病 式》(公元1182年)。

张从正 (字子和,号戴人):力倡攻邪论,提出 “病由邪生”,主 张 “养生当论食补,治病当用药攻”,故在治疗中多用汗、吐、下三法, 后人称为 “攻邪派”。代表著作为 《儒门事亲》(公元1224年)。

李杲 (字明之,自号东垣白叟,后人尊称李东垣):师从易水学 派的创始人张元素,力倡脾胃论。提出 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”,善用温 补脾胃之法,后人称为 “补土派”。代表著作为 《脾胃论》(公元1249 年)。

朱震亨 (字彦修,后人尊称朱丹溪):力倡相火论,主张 “阳常有 余,阴常不足”,治疗善用 “滋阴降火”,后人称为 “滋阴派”。代表著作 为 《格致余论》(公元1347年)。

明清时期

1、明代关于命门学说的发展,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。 张介宾 (字景岳)、赵献可 (字养葵)等医家,重视命门学说,创新 对命门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张介宾提出了“阳非有余”“真阴不足”的见 解,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。

2、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。温病理论源自 《内经》,至明清臻于成熟,明代的吴有性及清代的叶桂、薛雪、吴瑭 等对温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

吴有性 (字又可):著 《温疫论》,创 “戾气”理论。提出温疫病的病因为 “戾气”,而非一般六淫病邪;戾气多 “从口鼻而入”,往往彼此 传染,形成广泛性流行,症状、病程多类似;不同疫病有不同的发病季 节;人与禽畜皆有疫病,但各不相同又有必然联系。

叶桂 (字天士,号香岩):著 《温热论》,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 辨证理论。阐明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卫、气、营、血四个阶段的顺 传,以及 “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”的逆传,对温病理论发展起 着承前启后的作用。

薛雪 (字生白):著 《湿热条辨》,创新温病理论的湿热病因理 论。阐明湿热病的病因、症状、传变规律、治则治法等,对温病理论的 发展做出必然贡献。

吴瑭 (字鞠通):著 《温病条辨》,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 论。主张 “凡病温者,始于上焦,在手太阴”“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,胃 与脾也” “中焦病不治,即传下焦,肝与肾也”,使温病理论得到进一 步发展,逐渐走向系统与完善。

3、如明·李时珍著 《本草纲目》 (公元1578年),载中药1892种,分为16部60类, 为驰名中外的中药学巨著。明·徐春甫著 《古今医统大全》(公元1556 年),编录230余部医籍,为著名中医学全书。明·王肯堂 《证治准 绳》 (公元1602年),以临床内、外、妇、儿等各科疾病方证为 主,为著名中医学临床医学丛书。清·陈梦雷等著 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 全录》(公元1723年),分类编排文献注释、基础理论、分科证治、 医家传略、艺文记事等,为著名中医学类书。清·吴谦等著 《医宗金 鉴》(公元1742年),临床各科理法方药歌诀俱备,为太病院的中医 学教科书。

4、清·王清任 (字勋臣)著 《医林改错》(公元1830年),改正了古 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,必定了 “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”;发 展了瘀血理论,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,对中医学气血理 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近代

1、20世纪30年代曹炳章 (字赤电)主编 的 《中国医学大成》,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;二是以唐宗 海 (字容川)、朱沛文 (字少廉)、恽树珏 (字铁樵)、张锡纯 (字 寿甫)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,提出既要坚持中医学之所长,又要学习 西医学先进之处,从理论到临床汇通中西医的不雅观点,如唐宗海著 《中 西汇通医经精义》、张锡纯著 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,便是中西医学汇 通的代表作。